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剧本生成到视效制作、从虚拟演员到沉浸式叙事……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也深刻重塑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的创作生态。AI技术不再是遥远的未来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行业实践。
近日,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人工智能赋能精品创作沙龙”在北京举行。活动汇聚学术专家、技术先锋与一线创作者,共同勾勒出一幅AI赋能精品创作的生动图景。
拥抱变革,回归本原
如今,拥抱人工智能已不是“选修课”,而是关乎生存发展的“必答题”。运用人工智能推动广电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广电行业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主动变革创新,主动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责任担当。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袁敏表示,AI技术已从单点局部应用扩展至内容生产全链条,97%的省级电视台和近六成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已广泛使用各类AI工具。他认为,未来应着力于数字资源建设、应用场景深耕、协同治理强化与开放创新促进,以“客观算法+主观评审”的模式,为AI内容的规范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黄炜介绍,技术的终极使命是赋能创作。他提到,行业的核心课题在于“让前沿技术真正为创作赋能,让艺术的灵感引领技术的方向”,为此需要搭建起科学家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
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新星则从实践层面提醒,探讨AI的根本目的并非追求技术炫酷,而是要“回归内容创作的本原”。他认为,AI的价值在于更好地讲述时代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提升制作水准,最终目的是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精品力作。
工具解放人力,创意永为核心
AI并未削弱创作者的地位,而是重新定义了他们的角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工程师王子建以总台AI微电影《百年人类再出发》为例,揭示了AI带来的更深层变革:生产秩序从“非线性”转向“交互性”。他解释,AI的“可见即所得”特性使得创作团队可以基于文字线和情绪线快速生成多版本内容,大幅降低了试错成本,重构了传统制作流程。
导演焦健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导演的核心能力虽从未改变,但AI却将行业从“有限的资源为无限的创意服务”转变为“无限的资源为无限的创意服务”。导演的工作重心,也从“如何实现”更多地转向了“如何选择与判断”。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李伟以一名影视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回顾了从胶片到数字的转型历程,认为“AI是新时代的画笔,但握笔的永远是人”。他提醒,AI让创作更自由,但也让坚守艺术的判断、叙事能力与社会责任变得更为重要。
价值对齐、产业融合与全民创作
展望未来,AI与影视的融合将走向何方?北京大学教授邱章红提出了“价值对齐”这一关键议题。他表示,当前AI生成内容常出现文化、伦理与风格错位,通过构建“价值对齐网络”,从底层数据、模型训练到人工干预,确保AI能讲出地道的中国故事,符合我们的文化语境与伦理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洪忠描绘了产业层面的变革图景。他提到,创意生产正从“农业社会的手工生产”转向“信息社会的智能生产”,实现了“小作坊大制作、小团队大生产”。产业的竞争将转变为技术应用能力的博弈,而创意空间的地理分布也将因技术普及而趋于扁平化。
作为技术平台的代表,快手磁力引擎AIGC视频产品负责人余梦则用数据证实了AI的商业效能:一条品牌广告的制作成本可从数十万降至几千元,时间从数十天压缩至三天,数字人直播间更能实现7×24小时不间断运营,极大提升了商业转化效率。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为影视创作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带来降本增效、创意解放与形态创新。然而,技术的奔涌并未改变艺术的核心——对人的洞察、对情感的共鸣、对价值的判断。(记者 赵鹏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