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没有好剧本,想有好剧集,无异于缘木求鱼。”在近日举行的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好剧本是如何炼成的”沙龙现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文峰这样说。
好剧本的根基,深植于人民与时代的土壤。沙龙上,业界人士用实践经验与深度思考,共同拆解好剧本的炼成之道。刘文峰认为,剧本创作要坚守人民立场,“体悟人间冷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捕捉平凡人不平凡的奋斗身影。
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苏也提到,好剧本的选题“须兼具时代的温度与文化的厚度”,既要紧扣时代主题,又要深挖文化富矿。
从《我的阿勒泰》对北疆生活的细腻描摹,到《山花烂漫时》对教育情怀的深情诠释,这些广受好评的作品,无一不是扎根现实的产物。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莹提到,《生万物》以“人和土地的关系”为选题,这是个老题材,但是在当下变成了一个很新的内容。中国人和土地的关系如此深刻、密切,这一类型的题材是当前市场非常难得的作品,因此这个选题占了很大的先机。
好剧本的活力,源于创新与科技的赋能。影视创作既需守正传承,更要勇于创新。刘文峰认为,要“以道驭术,因术得道”,让AI辅助创作、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成为剧本创作的“技术伙伴”,同时坚守创作者的独立思考与情感表达。
在叙事创新上,中广联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会长刘和平以苏轼《题西林壁》为例,提出经典叙事不应局限于“完整闭环”,而应追求“合要渊永”,使“叙述结束了,却在诗外化作文化符号”。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马骏还提到,编剧创作要“找到全新的、贴切的、富有新意的角度”,相较于《八路军》《新四军》等围绕抗战主题展开全景式的宏观表达,《我们的河山》《归队》等作品以小切口映照着大题材。而科技与艺术的碰撞,则让《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国潮沉浸式剧场更加真实地呈现剧本里的盛唐盛景,拓展了叙事空间。
好剧本的生态,离不开“剧本中心制”的保障。“讲好故事,加快从明星中心制转向剧本中心制”,作为“广电21条”的重要内容,强调好剧本才是讲好故事的核心。编剧、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高璇表示,“剧本中心制”并非编剧中心制,也不是某个职务、职称的中心制,它是由编剧一度创作、导演演员二度创作、摄录美服化道团队合作实现的“品质中心制”。
在以剧作为核心的创作逻辑下,围绕剧本展开的品质保障协同机制正在构建——制作方要注重剧作创作的投入,播出平台要从看重明星阵容转向剧本评估,导演的镜头语言要服务于故事的表达,演员的表演要贴合角色的设定,制作环节要匹配剧本的风格调。
马骏以《人世间》《装台》为例,强调了严肃文学改编的价值,“严肃文学致力于刻画具有复杂心理、内在矛盾与发展弧光的‘圆形人物’,使得人物摆脱了非黑即白的简单设定,呈现出耐人寻味的真实感与生命力。”
从历史深处的文化基因,到当下生活的烟火气息,从编剧的笔耕不辍,到全行业的协同发力,“好剧本的”炼成没有捷径,却有清晰的路径可循。正如《生万物》有一句台词叫“把日子过出花儿来”。“一部好的作品、一句印象深刻的台词,能带给观众正能量,希望我们每一部用心的优秀的作品都能够像花儿一样绽放。”演员、歌手欧豪这样说。(记者 孔繁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