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24日,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专项基金承办的“2025年低级别文物建设活化利用研讨会暨数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艺术创新展示征集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办。会议聚焦低级别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现实挑战,探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文物保护与传播的新路径,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
原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党组书记、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咨询委员会主任励小捷,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首映,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杨广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专项基金主任杨伟华,以及来自文物、传媒、文旅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近百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陆先高主持。
励小捷表示,低级别文物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体系的主体部分,数量庞大、分布广泛,是文物保护体系的基础单元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应在整体性保护的框架下,强化政府责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坚持“保用结合、以用促保”,在活化利用中实现保护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张首映表示,文物保护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从身边做起,守护好“身边的文物”。数字化技术为文物活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应加强传播创新,推动数字文物展示与智能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亲近文物、传承文物之美。
会议期间,北京大学教授王守常、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津、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总监李超群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主题发言,从文化自信、非遗修复、数字科技等角度,深入探讨文物保护与创新利用的前沿课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专项基金副主任高艳辉从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修复的角度介绍了基金工作成果及未来规划。会议中间宣布正式启动“数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艺术创新展示征集活动”,该活动旨在通过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方式,激发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文物保护创新热情。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劳伦斯世界纪录颁证仪式”,与会领导和嘉宾共同见证了“世界最高老子像”荣获世界纪录的精彩瞬间,为此次研讨会增添了文化与艺术交融的独特印记。
专题交流环节,来自文博、传媒、文旅等领域的嘉宾展开深入交流。北京市房山区文旅局副局长、北京考古学会副会长刘晓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沈阳,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全国文创设计产业联盟副主席辜居一,首都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学会社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丹丹,中信集团文旅子公司总经理徐婷,围绕以“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赋能文旅融合”主题,共同探讨低级别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难题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文物保护的创新路。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客户端运营一室副主编岳小乔,光明网要闻采访部主任李政葳,新华网融媒体产品创新中心融媒三部主任魏文彬,中国网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蔚力,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古籍项目经理张明月,围绕“新媒体助力文物活化利用创新传播”的主题,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新媒体助力文物保护与传播的创新路径。与会人员普遍认为,低级别文物作为文化遗产体系的“地基”,其保护与利用应与地方发展、文旅融合相结合,借助新媒体和数智技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会议举办地的北京圣莲山旅游风景区,是集自然奇观与人文古迹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被誉为“京西第一奇山”。近年来,圣莲山依托文物修复与文化展示工程,积极探索文物与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为低级别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生动范例。(记者 孔繁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