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篇高阅读量的新媒体文章,我最感兴趣的是下面的评论。因为我想看一下普通读者怎么看待这件事,如果抛开专业滤镜,这个评论非常有意思,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文艺批评,这个文艺批评可能更加生动、活泼、大众化。”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这样说。
新媒体时代,什么是有效的文艺批评?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坊间对话第43期”活动重点聚焦了这个话题。

多元生态下,评论对作品“即时投票”
“传统来说,文艺批评主要有三大块,一是专业的批评,比如大学教授、专业的评论家;二是媒体的批评,纸媒和新媒体;三是读者的批评,阅读后自身的感受与判断,可能只在朋友间交流。”杨庆祥介绍,全媒体时代来临之后,人人都有发言权,批评的多元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不仅改变了批评的生态,同时可能直接介入到创作生产环节,但仍需要创作者和受众进行鉴别。
2015年微博、微信兴起后,“押沙龙在1966”“北小京看话剧”等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以匿名形式开展文艺评论。新媒体戏剧评论品牌“观剧评审团”发起人、戏剧评论人奚牧凉谈到,彼时正值我国戏剧市场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大量商业剧团、外国引进剧目涌现,戏剧需要评论的声音。匿名评论人的出现既打破了传统圈子的人情束缚,也以更贴近市场的视角回应了新问题。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刘琼认为,“批评”是“主体与客体的对话”。当代新媒体语境下的批评实则是将“剧场空间”转化为“虚拟公共领域”,观众的每一条评论都是对作品的“即时投票”。受众是最有效的批评形式,对于创作者来说,特别需要被看到、被听到、被评论,没有进入到受众关注的视野里是创作者的失败。
众声喧哗中,批评者与被批评都要心平气和
“批评的有效有两个:一是对受众的有效,评论者的文章能够引导受众的文艺消费需求;二是对创作者的有效,评论能够影响创作,创作者需要考虑读者的意见。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众口愈加难调,作者要学着去当好一名心平气和的作者。”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石一枫说。
杨庆祥也提到,有效的批评不完全是对作品做鉴赏,而是在鉴赏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批评家不一定对作品是追随式的、二次的解读,批评家应该跟作家互动起来,共同把作品里面的元素和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观念、新的精神象征。
“当下戏剧评论缺少专业主义精神与专业主义能力训练。”奚牧凉表示,在欧洲剧场的戏剧构作传统中,戏剧专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同导演、编剧几乎是平等的位置,参与到整个剧组的批判性创作中。
发掘批评价值,推动创评互动
“批评家的再创作是特别有价值的,批评家通过作品能够比作者想的更深一些,那么批评本身则比作品更有价值。”石一枫说。
刘琼认为,当下AI虽能提供资料支持,却无法替代人类对艺术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AI能够给人以启发,这些启发可以拿来作为人类思考的备用箱,但是不能直接搬来挪用,文艺批评一定要自己人格化的基础内容。
杨庆祥认为,作为创作者,一方面要自我保全,一方面要自我革新,关键在于如何在众说纷纭中选择有效的批评,吸取意见进而更新自我、建设自我、推进自我。批评是否有效同立场的关系不大,要去思考评论要抵达哪些人,有效的批评是可以进行讨论的。(记者 李政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