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3年,《北京文学》开设“新北京作家群”栏目,近来出版发行的《文起京华——新北京作家群作品精选》(下文简称《文起京华》)精选“新北京作家群”栏目发表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理论文章,囊括了11位中青年作家作品。
近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文学期刊中心承办的现实主义的面孔——新北京作家群及当下文学写作专题研讨会举办。十余位专家学者、青年作家、媒体人围绕新北京作家群和北京现实文学题材创作等话题深入探讨。
北京评协主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表示,理解《文起京华》作品,应当把握几方面的前提性视角,一是从跨媒介视角看新北京作家群创作趋向,当影视等大众艺术越是把日常生活描写得乐观和喜悦,小说就越是反向地发掘生活中难以言喻的细微波澜;二是现实主义在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小康体验表达上出现转向,现实主义作家把以往的洞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深邃眼光,继续向内伸展到个体对于这个世界的半知半觉心结的探测中,从而描绘了一个半觉态心结世界;三是从“北京眼”看新北京作家群,他们可能带着首都居民特有的地缘精气神即“北京眼”“北京心”“北京魂”等去观察当下生活变迁,在半觉态心结描绘上迈出第一步。
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认为,21世纪以来,北京急速发展变化、景观更新、经济腾飞,造就了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社会结构、新的生活方式,重塑了作家看待世界的视角。是否是北京原住民或北漂?写北京故事还是外省故事?这些与新北京作家群的定义关系不大,关键在于作家要在北京生活过,北京的生活体验内化为其思考理解世界的方式,转化为写作中具体的方法与意向。
“《文起京华》收录作品,直面当代现实生活的矛盾以及城市人的精神困境、情感危机、城市病症,体现出现实主义在当代的重塑。”《新华文摘》编审、文艺评论版主编陈汉萍表示,这些作品具有两个鲜明的面孔:一是新诗性写实主义,语言简洁,叙事诗意,故事易消化,在传统现实主义基础上融入新元素;二是心理分析现实主义,用切身视角而非观察视角去面对自身所处的困境,直面同代人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刘大先表示,现代文学主要脉络书写的人物基本是过时的人,个体心理和文化积淀的发展跟不上外部世界急剧变化,要么气喘吁吁追寻时代的步伐,要么背转身去决绝地拒绝,新北京作家群书写了一种新的状态——自然而然的松弛感。
青年作家刘汀表示,写作者很难对所处的时代、世界、地方做整体性的书写,往往更多是从小地方、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写起,写作者可能要把眼睛放在大格局里,但是从身边的亲人起笔。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副主任王虹艳表示,新生代作家在创作上表现出对成长阵痛、原生家庭等问题的关注,对习以为常的事情开始反思进而抗辩,为小说创作带来新气象,但公共叙事和历史叙事相对匮乏,希望新一代作家既要有人关注身边叙事,也要有人关注公共话题和历史题材。(记者 李政葳)
